山下新廟
作者:楊浩有 發(fā)布時間:2019-04-28 瀏覽:
山下村東南角過去有座廟,名為新廟,廟中供奉著后土(女媧)娘娘。在清未至民國年間,這座廟的香火異常旺盛,每年農(nóng)歷三月、十月各逢會半個月。廟會期間,有大型祭祀活動,有戲劇演唱、也有商品交流,每天趕會的人成千上萬,廟會規(guī)模盛大,影響極為廣泛。
提起這座廟,在當?shù)赜性S多的傳說。
相傳,山下村在很早以前并不叫山下,而叫王村,村中人家多姓王。其中有一個叫王山娃的青年,因家貧三十歲上下才娶下媳婦,快四十歲時,媳婦還沒有懷上孩子,眼看王家就要絕后。山娃的父母整天燒香拜佛,叩頭許愿,山娃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,四處打聽,求醫(yī)求子。一天,他打聽到萬榮縣有座后土祠,祠中敬著后土娘娘,十分靈驗,便和父母商量,要帶著媳婦一起到那里去求子。父母當然很支持,但山娃家沒有錢,湊不夠路費,于是一家人忙活了一天,烙了許多餅,裝了一大口袋,第二天一大早,山娃和媳婦便背著干糧上了路。
萬榮縣后土祠在縣城南八十里處的廟前村,這里距王村有二百多里的路程,山娃和媳婦步行走了三天才走到,在廟前村找了戶人家,山娃說明是來求神的,主人讓他們住了下來。第二天一大早山娃和媳婦來到娘娘廟,廟門口已經(jīng)圍滿了人,都是來求神的。他們在店鋪里買了香表和祭品,等廟門一開,便跟著人群進了廟。
這座廟很大,廟中到處是紅墻綠瓦的房子,院子里長滿了高大的柏樹,主殿在最后邊,殿中娘娘神像有一丈多高,金碧輝煌。山娃和媳婦擠到人群前頭,在香案上擺好祭品,在半人高的香爐里燒了香,然后跪在地上,一連叩了好幾個響頭,嘴里不停地禱告著:“求娘娘開恩,讓我們早點生個兒子。”
拜完神后,山娃和媳婦回到住處,聽房主說,求神要心誠,拜一次不行,得一連拜幾次。山娃也不想馬上回家,便和媳婦住了兩三天,每天都去娘娘神前燒香叩拜,直到一袋子干糧快吃完了,才告別房主回了家。
過了一段時間后,山娃見媳婦的肚子還沒有動靜,便和媳婦帶著干糧又去了后土祠,一連又拜了三四天。
就這樣不到半年,山姓和媳婦一連去了三次,每次都住三四天,燒了許多香,叩了許多響頭,他們的誠心連廟中的老尼姑都被感動了,最后一次臨回家前,老尼姑問他們說:“施主是哪里人?離這里有多遠?
山娃回答說:“是曲沃縣王村人,離這里有二三百里路程,每次都得走三四天。”
老尼姑說:“你們來了好幾次,真不容易,我看你們也夠誠心的啦,這樣吧,我這里有請人畫的娘娘神像,你們請回去掛在家里,每天燒香叩頭,和這里是一樣的,省得你們光往這里跑了。”山娃一聽喜出望外,千恩萬謝地從老尼姑手里接過娘娘神像,用一塊黃綢布包了,背在背上回了家。
回家后,山娃將娘娘神像掛在北屋墻中央,一家人每天燒香叩頭,禱告許愿,不出一個月,山娃媳婦懷上了孩子,第二年便生了個胖小子,一家人可高興了,逢人便說娘娘真神,真靈驗。
這一下,消息傳開了,本村中青年夫婦沒有生孩子的,還有生下女兒沒有兒子的,都到山娃家的娘娘神像前燒香叩頭,三間小屋整天擠得滿滿的,后來外村的青年男女也來了,三娃家里根本擠不下了,人們都跪在院子里燒香頭。
村里幾位年長的找山娃商量說:“你們家地方太小,成天人山人海的,你們的日子也無法過,不如由各家各戶攤些磚瓦木料,另蓋座神廟,將娘娘神像請出來,掛在廟中,大伙燒香叩頭也寬敞些。”山娃一聽覺得是個好主意,便和大伙一起挨門挨戶地動員,沒幾天功夫,便湊齊了磚瓦木料,于是村民們自己動手,在村東街旁建起了一座六尺見方,一丈來高的一座小磚廟。然后,村民們又一起燒香叩頭,將娘娘神像請出來,掛在磚廟中央的神龕上,從此,拜神求子的人都到村東小廟前,這里的香火異常旺盛。
一晃百十年過去,到了大明天啟年間,下塢村出了個鄭世寬,開了座煙坊,因經(jīng)營有方,煙坊很快發(fā)了起來,鄭家成了大財主。鄭世寬請人給煙坊起了個名稱叫“永興和”,不幾年,“永興和”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商號。鄭家財大了,氣粗了,但有一樣總覺得不如人,那就是人丁不旺。從鄭世寬那一輩算起,往下一連三代都是單傳。下塢村離王村僅有一里多路,后土娘娘的靈驗鄭世寬自然知道,他時常去那里拜神求子,每次燒的香都有胳膊那么粗,敬獻的禮品也比任何人都厚重得多。他對娘娘許下重愿,要是能讓他家多子多富,他要給娘娘蓋大廟,塑金身,讓娘娘的宮殿像天堂一樣。
然而,好像娘娘要故意考驗他似的,鄭世寬一生沒有如愿,他只有一個兒子,叫鄭謙。鄭謙繼承了父親的事業(yè),將煙坊打理得更加興旺,他也時常到娘娘廟前求子,然而鄭謙也沒能如愿,他也只有一個兒子,叫鄭蘭獨。
鄭蘭獨長大后,已經(jīng)到了清朝末年,王村因和“海都"附近的王村名稱相重,故更名叫“山下王村”后來縣府登記村名時,嫌村名太長,便去掉“王村”,只留下“山下”,這樣,王村便叫成了山下村。鄭蘭獨家的煙坊也更加興旺,他多子多富的愿望比他的父輩們更加強烈,他也不停地去山下娘娘廟前燒香叩頭,許的愿也越來越大。
人常說:精誠所致,金石為開。鄭家一連三代人的虔誠之心終于感動了娘娘,光緒年間,鄭蘭獨的媳婦連懷三胎,生下了三個兒子,他給三個兒子各取了一個親昵的乳名,大兒子叫蛋娃,二兒子叫狗娃,三兒子叫馬娃。
后來,大兒子和二兒子都讀書有成,做了縣官,蛋娃成了吏部候選知縣,狗娃做了陜西省甘泉縣知縣,馬娃留在家中,承繼父業(yè)。
兒子多了,而且有了功名,財大人旺,鄭家感恩娘娘,當然要還愿了。民國初年,鄭蘭獨出資白銀一萬兩,又出頭聯(lián)系周邊村莊捐資捐銀,他要為娘娘建一座宏大的廟院,兌現(xiàn)他三代人的承諾。
在他的游說下,義城、楊莊、聞喜莊、注潤、吉祥、神泉、安泉、南北容裕,山下加上東西下塢共十二個村子愿意出資建廟,很快便湊集白銀數(shù)萬兩,于是由鄭家煙坊挑頭,組成建廟理事會,請來工匠,購買建筑材料,在山下村東南角選址動工,用了一年多的時間,建成了一座宏大的廟宇。
廟宇占地五十余畝,有山門、奎星樓、戲臺、大小獻殿、圣母殿、陪殿、寢宮、乾元宮、東西廊房,還有專為逢會時擺放貨物的商鋪門店,房屋總計360多間。
圣母殿建好后,又請來塑像師,依照王家所珍藏的娘娘儀容為圣母塑造神像。神像端坐在三尺多高的神臺之上,身高一丈五尺,腿圍最大處八尺有余,還要通體餾金彩繪,五彩絢爛,金光四射。
塑像師支好骨架,調(diào)泥敷胎,當塑到面頰時,泥料怎么也敷不上,粘上后很快便脫落下來,一連幾天總是塑不成。
一天,塑像師外出閑步,突見田間小道上走過一年輕女子,那女子身材苗條,面容姣好,神態(tài)豐滿圓潤,與王家珍藏娘娘神像極為相似,塑像師鬼使神差般地跟隨女子向田間走去。女子走到義城村北一塊叫狗窩的麥田里,蹲下身子挖起了地菜,挖滿一籃后便起身回了家。塑像師走到那塊麥田中,將女子留下腳印的土抓了一大把,拿回廟里,和入泥料中,然后敷上神像面頰。不想,那泥料競像活了一樣,迅速粘合,而且不須整磨,便珠圓玉潤起來,當天娘娘神像便塑好了。后來,聽說那一挖地菜的女子是義城村一李姓財主家的養(yǎng)女,乳名蠻女,年方十六,那天晚上無疾而終。于是,人們便傳說,那女子乃后土娘娘化身,只等廟宇修好,便神返圣像,因這一天是農(nóng)歷三月十一,于是人們便把這一天定為娘娘生日。
娘娘圣像塑好,又請來畫師為娘娘著彩涂金,很快娘娘神像高聳,五彩絢爛,金碧輝煌,娘娘廟全部落成。因區(qū)別于村中舊廟,人們稱這座廟為“新山下村老戲臺廟”。
民國六年(1917)春三月,先由東下塢坐莊,開始了大型的祭祀慶典,從三月初六開始至三月二十逢會十五天,請來晉南著名的蒲劇班子,連唱兩臺大戲,邀請外省、外縣、本地的商戶們到廟會進行貨物貿(mào)易。三月十一這天一大早,東下塢一百多號村民,騎著神馬,放著炮仗,打著彩旗、羅傘,敲著鑼鼓,奏著弦樂,抬著娘娘龍鳳大轎,從下塢村一路向新廟走來,至中午將娘娘鸞駕停放北大殿中。
祭祀活動開始后,由主祭鄭家煙坊大掌柜,率領(lǐng)十二村村長,先到義城村北娘娘挖地菜的麥田里,向娘娘敬獻合旋和地菜烙餅。因為人們相信,娘娘是挖地菜后成仙的,娘娘最愛吃的就是合旋和地菜餅。燒香叩頭后回到廟中,擺上清酒大食及各類果疏糕點,眾人一起跪在娘娘圣像前,燃香叩頭,鳴炮奏樂,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。這樣,每天中午主祭人和各村村長都拜神即頭,一直延續(xù)到廟會結(jié)束,然后再由下一村將娘娘鸞駕接回,回村祭祀,到農(nóng)歷十月十五再將鸞駕送至廟中,舉行共祭。
娘娘廟建好后,除了逢會期間人山人海外,就是平時拜神求藥,求財求子者也絡(luò)繹不絕,這樣就得有人長期看守寺院,于是各村商量,由山下村出一守廟人,長期住在廟中,山下村便讓一叫李大福的村民干了這份差使。
李大福除了清掃衛(wèi)生,整理香案外,還要每天晚飯后到娘娘寢宮為娘娘點燭燒香,展床鋪被,第二天天剛亮,再去寢宮為娘娘疊被掃床,整理紋帳。一天早上,他去為娘娘整理床幃時,掀起被子一看,一條八尺來長,碗口粗細的金花大蛇正蜷縮在被中,見李大福來了.揚頭點首后,慢悠悠地爬上了房梁,隱身在大殿上方。李大福將此見聞傳了出去,于是人們更加相信、后土娘娘神靈就在新廟中,因為傳說中的女媧娘娘就是人首蛇身,從此,新廟娘娘的靈驗更讓人們確信無疑,香火也更加旺盛。
民國七年三月逢會時,襄汾縣縣長王天敬,聽說新廟廟會熱鬧非凡,后土娘娘神通廣大,便帶著勤務(wù)兵,騎著高頭大馬來新廟中拜神看熱鬧。
一大早他們便來到山下村,這天正是三月十一,今年的廟會由聞喜莊座莊,聞喜莊村長正和各村村長到義城村北麥田里獻合旋,王天敬騎著馬闖進了山門。一路上,許多人攔他說:“娘娘圣殿,不準牲口踏人! ”但王天敬仗者權(quán)高勢大,目空一切,硬是昂首挺胸,策馬前行。一直走到娘娘大殿前,讓勤務(wù)兵扶他下馬,將馬拴在殿前柏樹上,然后大搖大擺地進了圣母殿,在娘娘神像前燃香叩頭,求娘娘保佑他升官發(fā)財,平步青云。
王天敬的舉動惹惱了一個年輕人,此人名叫柴火,是聞喜莊村有名的二桿子。因廟會人多,秩序混亂,聞喜莊村長讓他做治安員,專門守護娘娘大殿。柴火見有兩匹馬拴在大殿前,頓時火冒三丈,跑過去就要解韁繩、牽馬。不料那馬也會仗勢欺人,見了柴火又是抬腿踢,又是張嘴咬,就是不讓柴火近身。柴火憤怒極了,一步跳到馬頭跟前,一手扯住馬籠頭,一手掏出把刀子,贈-的一下,就把一只馬耳朵割掉了。
旁邊的人見柴火割了縣長的馬耳朵,知道柴火闖了禍,便揮攝柴火趕快躲避。柴火正準備走開,王天敬和勤務(wù)兵聽見馬叫聲就出來了,見馬頭上流著血,耳朵掉在了地上,便大聲吼道:"是誰干的? "說著就掏出槍來,見柴火手中拿著刀子,就向柴火走來。正在此時,祭神的大隊人馬回到了廟中,突然,天空中一片烏云掠過,緊跟著一聲炸雷從空中劈下,兩匹馬一下子驚了,掙脫韁繩,朝廟門外狂奔而去。王天敬和勤務(wù)兵顧不上和柴火理論,立即飛跑著追馬去了。人們傳說,是圣母娘娘顯靈,懲罰惡人,保護好人。
在民國初的十幾年里,溝北這十二個村子,時稱十二社下,輪流坐莊,組織廟會,送神迎神。各村都在擴大影響,翻新花樣,讓廟會越辦越隆重,越辦越豐富多彩,使新廟名聲遠播,轟動全縣、全省,影響極為廣泛。
廟會一直延續(xù)到建國前,在解放戰(zhàn)爭的硝煙中,新廟被毀,然而廟會卻從未中止,它先遷至聞喜莊村,后遷至曲村,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
今天,新廟雖不復(fù)存在,但遺址尚存,它給當?shù)厝藗兞粝铝嗣篮糜洃?
也留下了許多美麗而又雋永的傳說。
注;此文材料由山下村村民李長秀、李家駿、李振水、李保太以及鄭月巴、呂斌等先生提供。